铜陵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安徽)自由贸易
试验区铜陵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铜政〔2022〕51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铜陵联动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铜陵市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8日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铜陵联动
创新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的战略部署,积极谋划建设安徽自贸区铜陵联动创新区(以下简称铜陵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全国及安徽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探索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质量打造铜陵联动创新区。
(二)发展定位
立足安徽自贸区战略定位和我市特色优势,坚持协同创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整体联动,发挥在长三角融合发展中的独特而重要的节点作用,承接安徽自贸试验区溢出效应,将联动创新区打造成我市对外开放新高地、改革创新先行区,推动我市成为国际知名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基地、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样板”、长三角城市群西翼新兴增长极,为全省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做出更大贡献。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块,包括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创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区、绿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区和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发展以铜基新材料、集成电路封装为代表的先进结构材料首位产业,推动区内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绿色新材料集聚发展,实现产城一体融合。
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块,包括绿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区、大健康产业创新区和国际港口物流贸易创新区。重点以大健康产业为先导,结合外向型经济平台,促进国际贸易不断跃升。
(三)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改革探索,在投资、金融、科技、开放、人才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体现铜陵特色的自主改革创新成果,努力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集聚、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高水平、高质量对外开放高地。铜陵成为联接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的重要物流节点和交通枢纽,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更加顺畅,进口和出口、投资和消费、贸易和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三年探索期内,铜陵联动创新区经营收入、进出口总额等重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水平。
二、功能布局
(一)实施范围
铜陵联动创新区共计42.64平方公里,范围涵盖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31.23平方公里、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片区11.41平方公里。
(二)功能划分
铜陵联动创新区分六大功能区,分别是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创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区、绿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大健康产业创新区、国际港口物流贸易创新区。
——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创新区:依托铜陵有色、精达股份、全威铜业、安徽金誉等龙头企业牵引辐射,重点发展电子材料元器件用铜基新材料、新能源用铜基和铝基新材料等,提升产业集群规模,推动产业向价值链更高位次进步,培育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细分行业领先企业,做强支柱性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华创新材、铜冠铜箔等头部企业,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专用铜箔、铝箔及铝塑膜等锂离子电池制造辅助材料以及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依托耐科科技等主要规模企业,重点打造集成电路封装设备产品链;依托安博电路板、乐凯特等企业,发展FPC及软硬结合板,HDI高端多层印刷线路板产品;按照“专业园区—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壮大先进化工新材料规模,重点发展硫磷产业链、涂料产业链、工程塑料产业链、电子化学品产业链。力争到2024年,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规模达到1400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区:依托文一三佳、铜冠机械等在细分领域领先的企业,重点打造电子专用设备、环保设备、冶金矿山专用设备、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运输设备、智能流体设备、塑封模具、挤出模具、工业机器人、汽车用智能仪器仪表和微机电系统传感器以及交通、气象、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等,力争到2024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30亿元,形成区域示范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绿色新材料产业创新区:依托新能源与电子材料、工程塑料材料、基础和专用化学材料、油漆涂料等产业基础,招引与绿色新材料产业匹配的精细化工企业,力争到 2024年,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00亿元,初步形成区域标志性的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
——产城融合示范区:分阶段不断提升商业服务、金融机构等功能性、生产性和生活性设施的配套能级,强化吸引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要素的集聚能力,打造发展新阶段“居住—工作—生活”的新型城市形态示范,形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大健康产业创新区:园区以抗菌护肤、视力保护为主要方向,重点生产研发抗菌湿巾、护肤面膜、婴幼儿护肤霜、眼生物测量仪、综合验光台等产品,大健康产业主导产品出口率70%左右。向可降解无纺布、高档化妆品、综合验光、护目设备等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结合铜官数谷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北斗星城省级金融集聚区等平台,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力争2024年经营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
——国际港口物流贸易创新区:依托长江岸线铜陵港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横港物流园区、进境水果口岸及汐有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扩大港口辐射范围,拓展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港澳台等国家、地区直达或中转航线,提升货物吞吐能力,重点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新型物流,实现“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产业整合,打造成为皖中南、合肥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港口贸易集聚区。力争到2024年,国际贸易总体规模翻一番。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1.创建数字政府。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全面共享和有序开放,政务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加快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一网通办”,推进核心业务“掌上申报”全覆盖。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体制机制,推进“证照并销”改革试点。建立行业信息跟踪、监管和归集的综合性评估机制,推进监管标准规范制度建设,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深化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动态完善开发区赋权清单。加快推进开发区“标准地”改革,开展开发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委编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
2.提升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全面推行说“不”提级管理制度,设立“办不成事”受理服务窗口。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推动长三角企业登记标准和流程统一。推进企业诉求办理,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服务渠道,推深做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创优“四最”营商环境。(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直机关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办公室、市民营经济促进局)
3.优化市场环境。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承接省级赋权,列出特别清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建立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深入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推进信用铜陵建设,打造江淮区域城市信用联盟合作品牌,加快建成全方位的社会信用体系。强化汇率风险管理,树立风险中性理念,鼓励汇率衍生品供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
(二)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经验
4.积极复制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前期已经完成53项国家前六批试点经验复制推广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复制推广工作落实情况,除国家有明确实施界限的政策措施外,全面推广各自贸试验区相关改革试点经验和最佳实践案例,完成复制推广承诺目标。紧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将自贸试验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综合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至铜陵联动创新区。(责任单位:铜陵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5.率先复制安徽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成果。大力复制推广安徽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认真落实首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任务,推动制度创新成果在铜陵联动创新区落地实施,组织开展最佳实践案例研讨活动,力促碰撞出“铜陵火花”。深化外汇管理、涉外管理、市场监管、社会信用等方面改革,先行先试与大众贸易、自由贸易、普惠贸易相适应的改革措施,大力优化贸易结构。依托铜陵联动创新区先进结构材料、绿色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主攻产业,促进产业链集聚、上下游协同、平台共建、发展共振。(责任单位:铜陵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推动跨区域联动合作
6.推动与市内其他区域的联动发展。以联动创新区建设引领全市整体联动,打造新时代高能级开放平台。推动铜陵I类开放口岸、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所等开放平台与联动创新区政策叠加,加强投资、财税、金融等领域的制度创新,鼓励与制造业相关联的研发、销售、物流、结算、维修、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进一步提升对地方经济的辐射效能。加快推进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促进各类经济功能区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产业承接、功能拓展、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起一套长效合作机制,争创一批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创新成果。(责任单位:铜陵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7.推动与铜陵周边区域协同发展。加强我市与省内外自贸区和联动创新区的制度协同创新。重点加强与合芜片区以及其他与我市有着高度产业关联的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在制度创新上的交流、学习和协作。进一步强化与马鞍山、两淮以及周边省份资源型城市的创新合作,争取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制度和政策改革方面取得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责任单位: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
促进我市与长三角区域产业耦合发展。与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共同探索打造电子信息、水运口岸、铜材加工、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产业生态圈,推进产业集群的共生、互融和壮大;与江苏常州市等地在科技创新、产业承接、招商引资、园区共建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实现高端要素对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聚和工业优势,加快与汽车、家电、电子信息等长三角区域优势产业形成耦合效应;积极融入合肥都市圈产业协作体系,引导我市外向型中小企业加强与两大都市圈产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促进产业链配套协作。(责任单位: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推进我市与沪苏浙港口联运合作。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铜陵港口岸线资源优势,探索与宁波、舟山等港口联动协调发展,推进我省海铁联运通道建设和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航运经济圈,加强与芜湖、宁波等试验区港口江海联运合作,推进国际贸易互联互通机制建设,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深层次发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铜陵海关,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郊区政府)
(四)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8.大力推动外贸转型升级。鼓励围绕跨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发展海外配套服务市场。加快拓展外贸新兴业态,做强铜陵经开区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积极争创省级以上服务贸易特色出口基地,加快推动服务外包、旅游、国际物流等新领域服务出口。打造跨境电商生态样板,积极申建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持续推进“铜官数谷”“汐有”等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做大1210、9710、9810等外贸新模式,推动跨境电商线上模式创新。(责任单位:市商务局、铜陵海关,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9.打造高能级发展平台。建成以铜为主要品种的上期所指定交割仓库,推进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以铜陵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为基础,推进“汐有”冷链物流园区二期建设,形成“口岸—物流—仓储—电商”贸易生态圈。争取将江北港等港区纳入国家“十四五”扩大开放审理计划。(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铜陵海关,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市交投集团)
10.优化贸易监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模式改革,降低守法合规企业和低风险商品查验率。在铜陵(皖中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大力推进“互联网+核查”“线上+线下”核查等创新试点。推广第三方采信制度。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开展长三角数据互联互通。(责任单位:铜陵海关、市商务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五)深化投资领域改革
11.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外资企业设立、变更、投资项目审批全流程改革,加大对科研和技术服务、电信、教育、文旅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外资企业或境外机构投资联动创新区的科研、电信等领域,鼓励引进境外优质教育机构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外商独资设立经营性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鼓励外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外的出境旅游业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招商服务中心、市政府办公室、市教体局、市文化旅游局、市科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12.强化投资促进和保护。探索建立周边区域合作与产业梯度转移新机制,推进国际化的商事仲裁服务,建立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实施重大外资项目包保服务机制。建立统一的投诉受理平台,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支持市场化招商模式。(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招商服务中心、市贸促会,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13.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探索国际园区合作新机制,支持在联动创新区内建设国际产业合作园和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加快培育本土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探索购买第三方专业服务。鼓励有色、铜化等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兼并、收购、新设等方式获取海外品牌、技术、人才和营销渠道等高端要素,完善境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14.建设高水平科创平台。积极融入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加强与合肥大科学中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G60科创走廊节点城市对接,重点加强与沪苏浙等城市间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提升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推进皖江中心新一轮三方共建,采取“共同出资、合作研发、技术入股”等模式,推动先进结构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实体化运营,承接用好“科创中国”平台资源。借助中科大先研院平台,探索共建中科大中试平台(铜陵)基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
15.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支持通过购买专利、专利入股、失效专利技术利用等形式,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实施“铜都英才计划”,组建“科技服务团”,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编制周转池、首席科学家、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基金等制度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管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七)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16.提升金融开放创新水平。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优化地方金融资源。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探索建立与联动创新区相适应的本外币账户管理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研究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 政策试点,支持境外投资者依法在铜陵联动区设立金融机构。探索境内外企业间开展跨境委托贷款业务,推动跨境电商线上融资及担保方式创新,推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人民币跨境使用。(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铜陵中心支行、铜陵银保监分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17.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探索建立健全辖内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监测、评估、预警和应对机制,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服务,鼓励中小企业树立正确的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合理运用套期保值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铜陵中心支行、铜陵银保监分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18.实施数字和金融“双赋能”行动。深化科技金融融合,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推进金融服务数字化改革,加快提升数据归集能力和共享使用范围,提升金融服务便捷度。着力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提升基金市场化运作水平,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产业更好发展。推广“无资产抵押信保保单融资”。依托国家外汇管理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探索开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为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结算提供便利化服务。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创新货币政策支持小微企业作用,利用区块链技术将本地企业非银信用信息融入长三角征信链平台,降低交易成本。(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数据资源局、人民银行铜陵中心支行、铜陵银保监分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19.打造国际先进结构材料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引导铜陵有色、精达股份、全威铜业、铜冠铜箔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在规模、技术、市场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领军企业。开展强链延链补链行动,构建链条完整、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世界级铜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先进结构材料生产应用基地。打造全国有影响力铜文化展示中心、全球铜雕塑及艺术品设计生产研发中心。(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20.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精化工、专用装备制造、绿色建材三大传统产业,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促进生产生态融合,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路径,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九)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专项计划
21.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铜陵有色、铜化集团等龙头企业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开发矿产资源,建立海外资源供应基地。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海外仓建设。引导优势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探索投建营一体化、小比例参股、直接投资、兼并收购等工程承包方式。对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协定,开拓协定成员国市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22.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投资博览会,借力沪苏浙境外展会资源,联合举办境外商品展,推介重点企业、品牌、商品和招商环境。打造产业承接新高地,加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狮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主阵地建设,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探索建立“总部+基地”“研发+转化”“制造+配套”“服务+外包”等合作模式,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开放型产业转移,参与推动长三角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高地。建立融入长三角的市场化平台及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招商服务中心、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铜陵经开区管委会、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
23.打造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协调推进皖江深水航道建设及长江河道整治工程,加快铜陵港江北港区、G3公铁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加强与芜湖、南京、上海、宁波等港口物流区域合作,开通长江中转航线。支持港口企业拓展服务功能,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中转配送、流通加工、包装验货、多式联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管理咨询等物流增值服务。(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铜官区政府、郊区政府,市交投集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铜陵联动创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联动创新区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创新举措,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对各区块督查考核机制,开展评估评价和督查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和创新成果,不断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的实施。
(二)强化责任落实。各相关单位要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明确进度安排和阶段目标,压紧压实责任,并积极对接省直部门,争取创新政策支持,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要建立健全执行协作、信息报送等制度,有序高效推进各项工作。
(三)科学考核评估。建立联动创新区考核评估机制,组织力量定期评估联动创新区建设成效,及时总结、推广改革创新的经验成果和典型案例。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铜陵联动创新区实施进展及政策诉求,形成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相关制度,探索设立改革创新、干事创业备案机制,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宣传引导。统筹推进新闻发布、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全方位介绍国家有关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法规、重大意义和宏观战略,介绍铜陵联动创新区发展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认真做好改革创新政策、举措解读,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参与铜陵联动创新区建设的良好氛围。